編輯導語:隨著東風悅達起亞更名為起亞汽車有限公司,自此,東風集團與悅達起亞為期19年的合資正式結束,新公司規劃導入新能源車型,計劃在北京車展對外發布未來新戰略。
注冊資本翻一倍
3月22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東風悅達起亞更名為起亞汽車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張乃文,公司注冊資本由6.24億美元增加6億美元至12.24億美元。
3月1日悅達投資公告,悅達投資放棄參與此輪增資,放棄部分由悅達汽車集團出資。目前,新公司股比為起亞株式會社、悅達汽車集團、悅達投資各持有50%、45.8%、4.2%,由東風汽車、悅達投資、起亞株式會社占比25%、25%、50%的東風悅達起亞已經成為過去式。
值得注意的是,新名稱中并未包括悅達汽車。有起亞汽車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公司名稱不重要,關鍵是公司戰略,起亞準備在北京車展對外發布未來戰略?!?/p>
隨著新名稱的更改,為期半年之久的東風悅達起亞股權變更事件告一段落。2021年8月,東風悅達起亞股東三方在武漢簽署東風汽車集團退股備忘錄;2021年11月東風集團正式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其持有的東風悅達起亞25%股權,轉讓價格為2.97億元;同年12月,東風集團25%股權轉讓成功,東風悅達起亞由三方控股變為悅達、起亞雙方持股;今年2月起亞株式會社與鹽城市人民政府、江蘇悅達集團簽署擴大投資協議。未來起亞和江蘇悅達集團將進一步加大投資合作;3月1日,悅達投資放棄參與此輪增資。
東風正式退出
自此東風集團與悅達起亞為期19年的合資正式結束。有分析表示,東風集團從東風悅達起亞退出,對于東風和起亞并非是壞事。對于東風來講,面對東風悅達起亞難以挽救的頹勢,退出不乏及時止損之道,這樣一來,可以將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效益更高的產品上;對于起亞來講,東風退出,起亞話語權增加,掌握更多決策權以實現后面在華市場的改革。
在經過2014年到2016年三年年銷超60萬后,東風悅達起亞進入跌跌不休模式。2017年-2020年,東風悅達起亞年銷量分別35.95萬輛、37萬輛、28.9萬輛、24.9萬輛。2021年公司銷量僅15.25萬輛,同比下滑37%。
隨著銷量下滑,東風悅達起亞部分工廠的產能出現閑置,公司也陷入虧損。在東風掛牌前,2021年前11月,東風悅達起亞虧損26.12億元,2020年全年公司凈虧損47.5億元,負債136.56億元,4年半時間內,東風悅達起亞虧損金額高達360億元。
而且東風悅達起亞內部人士頻繁調動,從2015年至今,公司經歷了6任總經理。細看東風集團發展,其有必要調整合資公司架構。數據顯示,2021年東風汽車集團全年累銷278萬輛,縱看2016年東風汽車集團整體銷量達到428萬輛。
起亞在華路艱難
目前,東風集團的合資板塊除了東風本田、東風日產外,其東風裕隆、東風雷諾接近邊緣化,成為東風這個大基盤的虧損點,其次,神龍汽車同東風悅達起亞一樣,正在試圖調整股比來實現自救。
而盡管起亞對于中國市場仍抱有希望,但東風退出后的悅達起亞在華能繼續存活仍是個問題。新公司命名為“起亞汽車”也意味著起亞的野心,其新的規劃將在北京車展發布,但是起亞曾規劃未來10年在華總產銷目標超過400萬輛,將重點推進全球戰略車型和新能源導入,至2027年將在中國市場陸續投放6款全新電動車。
起亞瞄準新能源市場無可厚非,畢竟大眾、寶馬、奔馳這些增持合資公司股比的大外企也同樣瞄準中國新能源市場。大眾增持江淮大眾股份至75%成立大眾(安徽),主攻新能源方向;2月11日,寶馬集團在華晨寶馬所持股份變更為75%;3月初,Stellantis集團增持廣汽菲克的股份至75%;從這些均想增持合資公司股比的外資規劃看,其均規劃電動化加速。
不過,目前看像奔馳、寶馬、奧迪這種擁有大量資金的外企發展電動化都存難,在費錢的電動化這條路上,頻繁虧損的起亞或面臨巨大困難。
責任編輯: